在岭南大地的珠江潮涌中,有一位操着粤语、言辞犀利的主持人,深深刻在几代广东人心中。最近,67岁的郑达再次成为舆论焦点——这一切源自他在抖音平台上传的一则关于早茶的短视频,这让他再度成为热议人物。作为曾经敢言的“达叔”,这位资深媒体人用手机镜头前的闲聊,似乎间接印证了流传已久的“退休”消息。
郑达的职业生涯跨度极大,从卫生院药房到粤语讲古台,从电视民生节目到短视频平台,他跨越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,用四十年的时间书写了岭南传媒史的一段传奇。
1958年,郑达出生在广州西关的大屋,血脉里流淌着湖南的刚烈和山东的豪爽。父亲是南下干部的技术骨干,母亲来自支援建设的山东医疗队,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的一生充满了动荡与迁移。从沙面租界的法式洋楼到湛江港口的渔民村落,从阳江乡间的古巷到广州老城的骑楼街市,少年郑达因频繁的工作调动,深入岭南的各个地方,在这片文化交汇的土地上汲取养分。
展开剩余72%郑达回忆道,小时候的每个暑假都在不同方言区度过。湛江的雷州话、阳江的俚语、广州的西关腔,这些语言密码成为了他随身携带的文化钥匙。正是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,造就了他对方言的敏锐辨识力,并深刻了解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节,为他日后在民生节目中的精准把控奠定了基础。
1980年,郑达从卫生学校毕业,本该继承家族从医的传统,但他对语言艺术的追求让他决定改变命运。他放弃了药房的工作,进入了广东广播电视厅,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媒体生涯。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文化复兴潮,才让他做出了这个决定。
1984年,他通过社会招考进入珠江经济电台,成为了粤语讲古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“侠客”。在《农村新天地》的播音间里,白天他用农民腔讲解农业政策,晚上则化身江湖说书人,在民营音像公司的录音棚中演绎武侠小说。这样体制内与市场化的双重身份,正是文化领域转型的缩影。
郑达创新地将武侠故事与新闻节奏相结合,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播讲风格。在《楚留香传奇》中,他的作品创下了百万销量,并让“讲古”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语。
然而,时代总是瞬息万变。1998年,亚洲金融风暴的袭来,录音带产业遭遇了崩塌式下跌。电台讲古节目也逐渐被新兴电视综艺取代,郑达此时展现了他敏锐的眼光,开始将自己积累的语言技巧转化为电视评论的锋芒,开创了新闻评书的新形态,并为民生节目的突破打下了基础。
2005年,珠江频道推出的《今日关注》成为了广东版的“焦点访谈”,郑达凭借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鲜明的主持风格,让这档节目一举创下了23%的惊人收视率。在节目中,他以街坊的身份,深入探讨了城中村违建、食品安全、农民工讨薪等社会敏感话题,成为省级卫视直面社会矛盾的先驱。
不过,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舆论环境的变化,《今日关注》收视率开始波动。2021年,郑达办理退休手续后,并没有如外界预期的那样淡出公众视野,而是继续返聘主持。通过短视频平台,他将电视端的内容浓缩成三分钟精华版,同时也参与了与美食网红合作的探店系列,虽然这些尝试收获了百万播放量,但也引发了一些关于迎合流量的争议。
在岭南传媒圈,郑达的转型并非个例。曾与他并肩的陈扬,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退休记者的广州视频企划;何浩鹏则在转型直播带货后创下了破千万的销售纪录。根据暨南大学的媒体人转型报告,45岁以上的传统媒体人中,38%尝试短视频创作,但真正成功建立个人IP的却不足5%。
从药房到演播室,从磁带到流量,郑达的四十年职业生涯,仿佛是一部岭南传媒进化史的缩影。在退休传闻四起的今天,我们不必执着于他是否真正离开,而应关注他留下的职业遗产:那份将市井生活升华为公共话语的洞察力,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与街坊始终同频共振的初心。
正如他在最近的视频中所说:“退休唔系终点,只系转个弯去第个舞台继续讲古啫。”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,郑达的转型实验为传统主持人开辟了新的叙事路径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